- 发布人:xnxy120
- 时间:2025-04-21
- 来源:
- 浏览量:17
本网讯(通讯员 牛丹)我是牛丹,一名在ICU工作了十年的护士。现在,我的腰还在隐隐作痛,那是无数次搬运病人留下的“纪念”;我的头发比十年前稀疏了不少,那是无数个夜班熬出来的“勋章”;而我的失眠,早已成了最熟悉的“老朋友”。
但即便如此,我从未后悔选择ICU。因为在这里,我们不仅是护士,更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。
ICU,重症监护病房。在外人眼里,这里神秘而冰冷;但对我们来说,这里是希望与死神拔河的地方。
我们是“人体监护仪”——每小时记录生命体征,哪怕0.1的波动,都可能意味着病情恶化。
我们是“全能搬运工”——200斤的病人,我们必须稳、准、快地翻身、搬运,哪怕腰已经疼得直不起来。
我们是“黑夜守夜人”——当整座城市沉睡时,我们的眼睛仍要死死盯着监护仪,生怕错过任何一次报警。
十年了,我的腰椎间盘突出越来越严重,每次弯腰给病人换药时,都要咬咬牙才能站起来。可即便如此,我们依然要扛住——因为病人需要。
去年冬天,一个凌晨2点的夜班,我们有两个病人突发心跳骤停,我和同事轮流做心肺复苏,整整1小时。汗水浸透了护士服,手背磨破了皮。等到病人抢救成功,我的腰已经疼得站不直,只能扶着墙慢慢挪动。可天亮了,还有新的病人等着我们……
ICU的夜班,不是普通的“熬夜”,而是高度紧绷的“生命拉锯战”。长期的昼夜颠倒,让我的头发大把大把地掉,洗头时水池里总是黑压压的一层。失眠更是成了常态,有时候下夜班回家,明明累到极致,却怎么也睡不着,只能一直睁着眼睛。
有一次,我女儿问我:“妈妈,你为什么总是这么累?”我抱了抱她,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
连续夜班后的休假日,我的灵魂仿佛悬浮在两个世界之间。身体躺在床上补眠,耳朵却幻觉听到监护仪的警报声;甚至做梦都在计算液体出入量。更隐秘的创伤是那些抢救失败的夜晚——年轻产妇的羊水栓塞,大学生摩托车事故后的脑疝……这些画面会在某个普通午后突然闪回。
但夜班也馈赠了独特的礼物。我能在嘈杂环境中瞬间捕捉异常报警音,能在30秒内评估患者整体状态,能在混乱中保持可怕的冷静。据护理部统计,ICU护士年均夜班数高达60-70个,是全院平均值的2.3倍。十年七百个夜班,意味着我有近两年时间完全生活在昼夜颠倒中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缺席的家人聚餐,是孩子家长会上永远的空座位,是朋友聚会时那句“她今晚又上夜班”的解释。
ICU是一个特殊的观察窗口,从这里看到的生死百态重塑了我的生命观。我见过富豪在病榻前无人问津,也见过拾荒老人的子女日夜守候;见证过医学奇迹,也目睹过意料之外的突然离去。这些经历教会我: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,而在于深度;不在于拥有什么,而在于爱过谁与被谁爱过。
最让我痛心的,是一个22岁的车祸男孩。送来时已经脑疝,我们拼尽全力抢救,可最终还是没能留住他。他的母亲瘫坐在地上,撕心裂肺地哭喊:“他才刚大学毕业啊……”那一晚,我躲在更衣室哭了很久。因为我知道,ICU的残酷就在于——即使我们拼尽全力,有时候,仍然留不住生命。
有人问我:“这么苦,这么累,你为什么还在ICU?”
我想说——
因为那些转危为安的笑容。当昏迷多日的病人睁开眼睛,说出“谢谢”时,所有的疲惫都值得。
因为家属那一句“拜托你们了”。他们的信任,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因为我们是最后的希望。如果连我们都放弃,那些危重病人还能依靠谁?
是的,ICU的工作很苦,很累,甚至透支着我们的健康。但每当看到病人康复出院,每当家属含泪鞠躬,每当听到一句“有你们在,我们放心”……我就知道,这份坚守,有意义。
因为在这里,我们不仅是护士,我们更是生命的守护者,是黑夜里的微光,是绝望中的希望。
所以,即使再苦、再累,我们依然会站在这里,用专业、用坚持、甚至用健康,去换回更多人的明天。
因为,这就是ICU人的使命。
编辑:李丽君 审核:李莉 许莉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