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发布人:xnxy120
- 时间:2025-04-22
- 来源:
- 浏览量:7
本网讯(通讯员 李文英)我是来自肾内科的李文英。
进入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的这两年,对我而言,是挑战与成长并存,收获和学习同步的两年。真正投入到实际工作中,我才深切体会到医学知识的浩瀚无垠。肾内科的疾病种类繁杂,而且还常常合并其他系统的病症,临床表现错综复杂,鉴别诊断难度很大,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,抽丝剥茧,才能找到疾病的真相。
我清楚地记得,有一次遇到一位发热、少尿,同时肾功能快速恶化的患者。当时,我第一反应是脓毒血症。然而,欧秋娟副主任凭借她丰富的经验,迅速判断患者可能患的是“流行性出血热”。这件事给我敲响了警钟,让我明白自己在知识运用上不够迅速、全面,经验也严重不足。从那以后,我时刻督促自己要不断学习。科室的病例讨论,我一场都不落,在交流过程中,拓宽自己的思维,努力提升应对复杂病情的能力。
在肾内科,细节就是生命的“晴雨表”,直接关系到诊疗质量。患者尿量的细微变化、水肿程度的增减、血压的波动,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,其实都是病情变化的重要信号。作为医生,我们必须时刻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,不放过任何一个异常情况,只有这样,才能为患者的健康筑牢防线。
目前,我们专科接触最多的就是尿毒症患者。他们的年龄跨度极大,从九十高龄的老人,到稚气未脱的孩童;有刚刚毕业,正要开启人生新篇章的大学生,也有即将退休,满心期待和爱人周游世界的上班族,甚至还有刚确诊癌症晚期,又被尿毒症缠身的垂暮老人。
去年,我们接诊了一位年仅18岁的患者,她在高考前被确诊为尿毒症。刚得知病情时,她情绪极度低落,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,觉得自己的人生彻底没了希望。她拒绝和任何人交流,甚至抗拒治疗。那段时间,我多次找她谈心,耐心倾听她内心的担忧与恐惧,给她讲那些成功治疗的案例,不断鼓励她要积极面对病魔。慢慢地,她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,开始主动配合治疗。那一刻,我深深领悟到,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,除了依靠药物和先进的技术,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。
经常听到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说,肾病患者脾气大,难管理,还不配合治疗。其实仔细想想,这也情有可原。肾内科的患者大多需要长期治疗,尤其是透析患者,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,还可能因为各种并发症频繁住院。很多家庭因为治病花光积蓄,陷入贫困,家庭矛盾也接踵而至。他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,还常常被失眠、抑郁等问题困扰。
面对这样的患者,我学会了换位思考,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理解。就像五十多岁的患者陈某,他每周需要透析5次,却总是反复乏力,每次检查血钾都高达7-8mmol/L,这个数值高得让人揪心。每次建议他增加透析次数,他都坚决拒绝。面对他这种看似“不拿自己身体当回事”的行为,我不能坐视不管。虽然我没办法帮他解决经济上的困难,但我可以从其他方面想办法。我仔细询问他的一日三餐,发现他为了省钱,经常用红薯代替主食,而红薯恰恰是高钾食物。找到原因后,我就耐心地给他做健康饮食方面的宣教。从那以后,他血钾异常升高的情况明显减少,住院次数也跟着降低了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也会多留意患者的生活细节。提醒他们在家要按时监测血压、控制饮水量、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,还要注意预防感冒。对于血透患者,我会帮他们触摸内瘘震颤、听诊内瘘杂音,叮嘱他们定期找上级医生做B超检查血管通路,尽早发现问题,维护这条维系生命的“生命线”。
如今,内科外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,肾内科也算得上半个外科。肾病患者需要通过“肾活检”来明确病理类型,从而制定精准的诊疗方案;肾衰竭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时,需要做“临时透析导管置管术”;要是长期透析,还得建立长期透析通路,如“带卡夫透析导管置管术”“动静脉内瘘成形术”“腹膜透析置管术”等。肾内科医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内科治疗手段,还要精通这些相关的操作和手术。而且,肾内科疾病常常和风湿免疫学相关,部分患者病情极为复杂,工作内容又多又杂,想要高效、全面地完成任务并不容易。
幸运的是,我身处一个温暖且充满力量的医疗团队。团队里的每位医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,为了能更好地帮助患者,大家紧密配合、相互支持。在忙碌的工作中,我们彼此协助,分享经验,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团队强大的凝聚力,也让我对这份职业有了深深的归属感。
医学事业就像透析一样,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投入,不断更新知识、提升技能,净化自己的心灵。我知道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,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我相信,每一步努力都会留下成长的印记。我会始终保持新人的热情与谦逊,热爱这份事业,虚心学习,与时俱进。
编辑:李丽君 审核:李莉 许莉珺